我認識的媽媽,都很注重小孩的教育。
我也很認同在小孩還是張白紙的時候,寫上去的內容很重要。
我對現在學校教育的規劃;例如課程安排或教科書的內容等,已完全不了解,畢竟離我的求學階段已有點遙遠。
而現在因少子化,還有訊息的千變萬化,讓很多媽媽變得很焦慮與不安全感,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。
所以,她們很認真地參與學校的活動,幫小孩累積在學校甚至未來的人脈。
也會安排各式各樣的課程,包括寒暑假也有出國遊學或夏令營的行程,這不是大學生而是小學生。
有時彼此還會聊,以後念常春籐的學校還不夠好,應該…等話題。
很多媽媽全職的工作就像小朋友的經紀人,每天帶著未來的明日之星趕場。
結果,小孩最終送出國念書,畢業後工作,待在國外結婚生子就不可能再回來了。
可能好幾年才會看到小孩一面還有不會講中文的孫子,或許如自己所願栽培出很有成就的小孩,在親戚朋友前很有面子,這樣大家好像都能幸福美滿地過一輩子。
對我而言,我是不會喜歡這種被安排好的人生。
這可能像電影「楚門的世界」,是活在一個表相的世界,大人以為的美好就要小孩照單全收。
就像解樂老師所講,我們必須拿掉心中很多的設定,才不會那麼批判。
若殺人放火是不美好不應該存在的事,那麼造物主或神明,為何要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?
所以,神都允許的事,我們哪有資格批判唾棄呢?
事實上,很多媽媽若學校或小孩不照自己的設定走位,就變得很歇斯底里,甚至會到學校吵鬧,然後再變本加厲要求小孩。
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,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造成很多社會問題。
所謂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小朋友其實都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大人。
教育最大的意義在「教學相長」,小孩的出現其實是來讓家長學習的。
解樂老師也說:老師的定義--「老」是一直持續,「師」是學習;老師的精神是老是不斷在學習的人。
家長若抱著和小朋友一起學習的心,甚至從小朋友的身上學習,就不會想用駕馭的方式來要求小孩。
就像老師說的,沒有甚麼是「我的」,也就是我們不可能真的擁有。
「我的」小孩只是藉由我來出生,在他還沒能力生存的時候,我協助他陪他一段,而我自己也在這過程中收穫滿滿。這樣要與給達到平衡時,小孩怎樣沒有如己預期的回饋就不會怨懟,雙方互動壓力也不會那麼大。
我若連「我的」身體和行為都無法真的駕馭和擁有,我怎麼有可能去駕馭別人呢? 蔣文慈2017/09/1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