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【今天,我想做個聽眾:接受,才能開始成長】

【今天,我想做個聽眾:接受,才能開始成長】

那天解樂老師演講提到倉頡造字「聊」這個字的涵義。
右邊卯代表子丑寅卯,等同鼠牛虎兔的「兔」。左邊的耳就代表兔子耳朵。
所以,聊的時候是要像兔子把耳朵豎起來聽。
大部分的人在聊天或溝通的時候,通常只是想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說服對方,並不想傾聽別人在講甚麼,也就是並不想接受對方給的訊息。
所以,不接受真的是學習最大的障礙。
在四十歲的時候才認識老師,老師的年紀跟我弟一樣大。
我一聽到老師的演講莫名就很喜歡聽(當然後來知道這是靈性的牽引),覺得老師所講的論述跟我之前聽的不盡相同,但覺得很特別也很認同,所以後來甚至還循古禮拜老師為師
拜師的最大好處就是「取得被罵的權利」,因為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。
尤其是年紀也不小了,自己也當老師還當老闆,連父母也不會再說訓甚麼。
但一直不滿自己的人生狀態,想要變得更好。


所以,在遇到挫折時,老師不是用安慰的方式,而是用「校頻」的聲波,衝擊我的腦程式。

剛開始會覺很委屈,認為自己又沒錯,後來才可理解老師的用心良苦。
若我沒錯,那麼我應該可達到我想要的狀態,所以重點不是在是非對錯,而是在我有沒有學習的心態。
若有,那麼老師看得到我障礙自己的點,我接受照做才有可能改變。
否則都用我原來的腦思維,操作出來就是我原來的局面。
弄懂後,我就變得很喜歡跟老師互動,也不怕老師說我哪裡有問題。
剛開始其實是會捍衛抗拒,甚至覺得老師不懂我。
但聽老師說別的師兄姐都非常精準,怎麼有可能說我就不準?
所以,我真正在靈性的開啟與覺醒後,活得才較自在快樂。
除了接受老師所說,還包括業主、廠商與員工等所有跟我交手互動的人。
因為我願意也喜歡傾聽,所以大家都很樂意跟我分享訊息。
就像現在做的不是本行,幾乎都是出現在我面前的的人教我。
人都喜歡跟沒有抗性的人聊天,每個人也都有「好為人師」的潛質,只是沒被發覺而已。
而要當一個好的聽眾,也是要經過學習的~
蔣漫霖2018/11/30

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【學習不只是言聽計從、依賴師不如無師】

【學習不只是言聽計從、依賴師不如無師】

有待過外國的人,一定更可感受歐美的教育方式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。
我在法國剛開始念語文學校的時候,班上有一位20歲左右的德國男生,上課的時候一直在打毛衣。
男生打毛衣已夠特別了,更厲害的是他都不用低頭看。
我太好奇了,下課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上課打毛衣? 他說他從小就這樣訓練自己的協調與組織能力,並且在他們國家男生從小就要學,這無關男女。
更特別的是,我很帥的法文老師竟完全不在意,大家好像都司空見慣了。
這對我從小不知道要做甚麼,爸媽老師都教我們聽話做個好學生的亞洲人來說,真的是很大的文化衝擊。


尤其是我上服裝學校後,法文本來就不夠好,和同學做事情的方式也完全不同。
的同學都非常自我,不太在意別人的批評,我看他們做作業的內容不多,但很多元又非常會表達,如果以我們來看可能叫「眼高手低」。
而東方學生很類似,都非常用功,作業做得非常精緻完整。
我是因有一次校長說我做的作業是「魔鬼」,我在設計方面才開始懂得獨立思考。
因為這個作業我是為了討好老師或呈現自己的厲害而做。
若在台灣一定分數很高,但還好老師撞擊我讓我知道要「內觀」;也就是要了解自己,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並且很清楚知道在表達甚麼。
後來我教書有遇到很多乖寶寶學生,很會讀書但很像機器人,我難免會以自己的經驗來跟學生分享,因為他們終將離開學校進入社會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難道沒有老師在旁邊,他們就不知如何學習了?

依賴成性的人會變得很難變通,他們會不願意負起該盡的責任。

而這種依賴的心態會不只在學校,而是會出現在生活上各個領域中。
王永慶只有小學畢業,而現在大學升學率是100%,很多企業主都感概年輕人愈來越難用,而照理說教育水平越高應該越好用才是。
法國人念大學其實不是那麼普及,很多人念到18歲就開始工作,繼續上技職體系的人很多。
整個社會的人才分佈非常多元,父母也不會要求小孩一定要做甚麼。
以前我房東的四歲小男孩就說他長大後要當公車司機,我從他父母的臉上看不到任何的不悅,他們還很開心地一起討論這個行業。
也因為這樣獨立自主思考的成長環境,難怪會造就39歲的總統馬克洪與64歲的第一夫人~
蔣漫霖2018/11/29

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

【魔性與神性:一直滿足願望的是魔、幫助思考的是神】

【魔性與神性:一直滿足願望的是魔、幫助思考的是神】

白遼士的歌劇「浮士德的天譴」中提到,浮士德為了慾望接受魔鬼的誘惑,跟魔鬼簽契約,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。
解樂老師也說:所有智慧生命體的關係,存在「要」與「給」。
「鬼」是比較低階的,它們只有「要」。
所以,只會要求而不會給予的人,活得像鬼一樣。
而「神」和「魔」,都會有祂們的「要」,但我們人只想到自己的「要」,便只看到神魔有「給」的能力,而忽略祂們也有祂們的「要」。


魔鬼滿足了浮士德的慾望,同時祂也要到了靈魂,而最終浮士德還是下了地獄。
神每天看到這麼多信眾跟祂拜託相求,若剛好遇到同一組競爭對象,祂到底要幫誰呢?
所謂「天助自助者」,如果我是神,我會評估要幫助的對象,會很像學企管的人有套SWOT分析方法;根據優勢、劣勢、機會和威脅來看這個人的產值,好吃懶做的人我一定不會幫他。
而神需要香火,能獲得的應該是無形的經驗值、回饋感恩、成就感等正向能量。
所以,跟魔打交道,剛開始會得到自己想要的,但最後失去的可能會超乎想像。
而跟神要沒要到時,就要思考自己有無努力與盡力。
若有達願時,除了謝神,還要思考哪裡做得還不夠好,還好多虧有神的幫忙
人有慾望也會幫助人,所以會有魔性與神性的成分,就像有天使與魔鬼兩個面相一般。
只是平常是讓誰來主導比較多? 想活得像神,當然就要多用神性面來操作。
有時說某人對某件事好像「著魔」或是「走火入魔」一樣,應該就是魔性的份量較高,而有的人可能高到不自覺了。
蔣漫霖2018/11/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