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【當您好心在勸對方的時候,就已經不經意的攻擊他了】

乍看到解樂老師的這句話,可能會有點驚訝,因為這不是一般人的思維方式。
通常我們會規勸的對象,都是我們熟悉的親戚朋友,我們關心他們都來不及了,怎麼「勸」會算是種攻擊?實際上,這就是老師所講「不經意」的地方。
因為「勸」是叫人家不要去做那件事,當然就是不認同也不鼓勵對方去做。
所以,也就是一種表面上是為你好,但實際上是不贊成,是一種被包裝後的軟性攻擊。
因此,會常常說人家不聽勸,其實是抱怨那個人不聽自己的話。

難怪電影裡常有在和要跳樓自殺或銀行綁匪談判時,若是家人出來溫情喊話,勸他不要繼續要回頭是岸,反而更糟。
而是要由談判專家客觀地站在對方立場分析情勢給他聽,先取得對方的信任再讓他卸下心防,才有機會扭轉局勢。所以,「勸」是有立場的,並且是站在對立的一方。
如果是真心為對方好,用中立的角色來溝通與分析,讓對方自己做選擇與決定,會是較有智慧與有效的方式。
老師用一個有趣的比喻:每一隻豬都有它的一生。
「勸」其實已經在干預別人的人生了,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,若這條路是必經的過程,又有誰能勸得來或阻擋得了呢?
同理,勸人行善其實就是控訴人都在作惡。所以,勸阻、勸導、勸誘、勸說等等,完全符合老師所說中國字的第一個動詞是要達到第二個字的目的,而勸人者的背後隱藏很多私心的目的,只是用為對方好的說詞來表達而已。 蔣文慈2017/10/2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