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

【批判:批判這個行為是藏有善意的,只是批判者與被批判者都被情緒蒙蔽了知覺,感受不到而已】

早期去大陸,即便在上海最熱鬧的街頭,都還會看到男生和小孩在馬路邊隨地尿尿;百貨公司的女廁也常有大媽不隨手關門。這是當年中國人民生活禮儀文明還趕不上物質進步的年代。
雖然經歷的過程不是很愉悅,因為即便我敲了門,大媽也不回應,結果打開門的那一剎那,是我嚇到並且覺得不好意思。
我對這些不適的場景並不是太介意,因為可能待幾天就回來台灣熟悉的地方。
這些人對我而言,不過是生命中的過客,就像路人甲乙一般。
我不會去批判中國的這些人事物,因為我沒有任何影響力,批判只會讓我心情不好,其實是沒甚麼意義。

但在台灣,在我的領域,尤其是有我在意的人和在意我的人。
當我看甚麼不順眼,覺得事情應該可以更好時,我就很容易用多多指教的方式。
因為我周遭人事物若不好會影響我的生存,而人在看別人的問題點時,通常都非常精準,但對自己的問題點就不太一樣,這就是所謂「人黯於自見」。
尤其是對親人,因為在相處過程中,有太多的恩怨情仇沒有釐清。
因此,批判是希望對方好,但很容易一言不合而把所有的舊帳都翻出來,就會有解樂老師所說,「我忍你很久了…」這樣的字眼跑出來。
雙方拼命另闢戰場,而忽略原來批判者的美意。
老師說,有情緒就表示其中有中毒的腦程式,大腦運作就會呈當機狀態。
大腦迴路就會卡在某種情緒中。有的人較快開機,有的人甚至一輩子某個點都處在當機的狀態。當機點越多的人,生命的操作一定會越不好,且愉悅度越低。
若批判者能不帶情緒,而被批判者能感受到批判者的美意,那麼雙方在不當機的狀態下,應該能有更愉悅的溝通與交流。
蔣文慈2017/10/2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