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魔性與神性:一直滿足願望的是魔、幫助思考的是神】
白遼士的歌劇「浮士德的天譴」中提到,浮士德為了慾望接受魔鬼的誘惑,跟魔鬼簽契約,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。
解樂老師也說:所有智慧生命體的關係,存在「要」與「給」。
「鬼」是比較低階的,它們只有「要」。
所以,只會要求不會給予的人,活得像鬼一樣。而「神」和「魔」一樣,都有祂們的「要」,但我們只想到自己的「要」,也看到了神魔有「給」的能力,而忽略祂們的「要」。
浮士德的魔鬼滿足了慾望,祂也要到了靈魂,最終浮士德下了地獄。
神每天看到這麼多信眾跟祂拜託相求,若剛好遇到同一組競爭者,祂到底要幫誰呢?
所謂「天助自助者」,如果我是神,我評估幫助對象的方式,會很像學企管的人有套SWOT分析方法;根據優勢、劣勢、機會和威脅來看這個人的產值,好吃懶做的人我一定不會幫他。
而神能獲得的應該是經驗值、回饋感恩、成就感等正向能量。
所以,跟魔打交道,剛開始會得到想要的,最後失去的可能會超乎想像。
而跟神要沒要到,就要思考自己有無努力與盡力。
而有達願時,除了謝神,還要思考哪裡做得還不夠好,還好多虧有神的幫忙。
人有慾望也會幫助人,所以會有魔性與神性的成分,就像有天使與魔鬼一般。
只是平常是讓誰來主導比較多? 想活得像神,當然就要多用神性面來操作。
有時說某人對某件事好像「著魔」一樣,應該就是魔性的份量較高,有的人可能高到不自覺了。 蔣文慈2017/08/0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